午夜无码AV|成人免费va视频|久久久久精品黄桃影视|日韩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在线看黄动漫|嗯啊太深了h|亚洲一a|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激情a影院,天堂国产女人av,不要钱的黄,亚洲成人看片

科研成果
您當前的位置是:首頁 | 研究 | 科研成果
2021年中國文字博物館結項科研項目(課題)一覽表
序號項目/課題名稱類別合同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合同金額到款經(jīng)費1甲骨文從水之字的研究及字形演變省級SKL-2020-831張怡2020.9-2021.9002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省級SKL-2020-1051辛春2020.9-2021.9003甲骨文中的“酉”與殷墟時期的玉柄形器省級SKL-2020-832張麗敏2020.9-2021.9004甲骨文的弘揚,、傳承與普及研究——以中國文字博物館為例省級SKL-2020-933王雙慶2020.9-2021.9005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研究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河南權威甲骨文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省級SKL-2020-1036魏文萃2020.9-2021.9006以甲骨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加深中華文化的傳播省級SKL-2020-1164趙  濤2020.9-2021.9007中國文字博物館臨時展覽十年回顧(2009-2019)省級SKL-2020-1208賀春輝2020.9-2021.9008黃河流域文化村落整體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研究—以河南為例省級SKL-2020-987魏萌萌2020.9-2021.9009關于加快推進我市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縣域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能力研究市重點ASKG21010李寧2021.5-2021.90010加強“三農”工作統(tǒng)籌,,推進全市鄉(xiāng)村振興總體工作布局研究   市重點ASKG21011張靜寧2021.5-2021.90011充分挖掘甲骨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市級ASKG21047 付巍巍2021.5-2021.90012充分挖掘曹魏文化 打造文化旅游強市市級ASKG21043 趙娜2021.5-2021.90013推動社科工作者進軍網(wǎng)絡主戰(zhàn)場對策研究市級ASKG21044 馮宇曉2021.5-2021.90014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建設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 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以中國文字博物館研學教育為例  市級ASKG21046 楊鑫2021.5-2021.90015弘揚安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市級ASKG21045 李瑞雪2021.5-2021.90016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建設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 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 市級ASKG21045 辛春2021.5-2021.90017文旅融合背景下安陽市博物館研學實踐教育的實施與發(fā)展前景——以中國文字博物館古文字研學實踐教育為例市級ASKG21100 楊焱2021.5-2021.90018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市級ASKG21101 郝睿2021.5-2021.90019組,、賓組與出組卜旬辭的流變 市級ASKG21098張怡2021.5-2021.90020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建設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市級ASKG211207 韓潔2021.5-2021.90021淺談如何提升博物館講解員講解水平——以中國文字博物館為例市級ASKG211206 徐耀2021.5-2021.90022安陽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市級ASKG211204 邢若飛2021.5-2021.90023挖掘安陽殷商文化 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市級ASKG211204 王華2021.5-2021.90024文旅融合發(fā)展背景下,安陽如何改變 “歷史底蘊豐厚,,休閑娛樂不足”的局面市級ASKG21367 種亞丹2021.5-2021.90025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背景下安陽黃河文化的2發(fā)掘傳承研究市級ASKG21364 李冰2021.5-2021.90026文旅融合背景下聯(lián)合帶動全域研學高質量高發(fā)展路徑探析市級ASKG21363 尚嶠2021.5-2021.90027關于我市知識產(chǎn)權保護、應用和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市級ASKG21365 陳瑞華2021.5-2021.90028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建設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深化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市級ASKG21366 張悅2021.5-2021.900
日期:[ 2021-12-14 ] 閱讀:4406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迎來“最好的時代”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迎來“最好的時代”其他古老的文字在歷史長河中相繼消亡,,而漢字憑借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文化活力跨越了數(shù)千年。漢字緣何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它的背后蘊藏著哪些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的人們應該如何走近漢字?古文字學者應該如何把握時代機遇,,展現(xiàn)漢字文化的蓬勃生機,?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帶來了他的思考,。 漢字不是“漢代使用的文字”解放周末: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漢字,,但對漢字并不一定真正了解。究竟何為“漢字”,?黃德寬:漢字既不是指漢代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指漢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中國和海外華人所通用的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中國古代并沒有“漢字”這個名稱,。先秦時代稱作“文”“字”“書”“名”“書契”等,秦代才將“文字”連稱,,近代稱為“中國文字”,。到了現(xiàn)代,“漢字”這個名稱才流行開來,。解放周末:一種文字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意味著什么,?黃德寬:人類歷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產(chǎn)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統(tǒng)發(fā)展而來的借源文字。對自源文字體系而言,,文字是歷史,、社會、審美和民族深層心理結構的綜合,,它的發(fā)明和使用,,標志著一個國家和民族進入到文明時代。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使用的文字系統(tǒng),,都是在借鑒,、移植其他文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漢字是從中華文化沃土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自源文字,,與中華文明的進程相伴隨,,記錄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漢字記載下的汗牛充棟的歷代典籍,,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發(fā)展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后人正是通過文字記載才能更好地走近中華民族的歷史,了解過去,。解放周末:那么,,漢字到底起源于何時?黃德寬: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形成,,目前仍是學者探索的重要課題,。根據(jù)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記載,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漢字就已經(jīng)形成了。比如,,《史記》對夏代世系就有詳細記載,,這透露出司馬遷撰寫《夏本紀》時,可能依據(jù)了流傳下來的早期文字記錄?,F(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多個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出現(xiàn)了與文字起源關系密切的刻畫符號。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文”“邑”“辰”等文字符號(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盡管學術界在如何釋讀上還有不同意見,但這些字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漢字樣本是沒有疑問的,。解放周末:同樣是古老的文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早早地消亡了。漢字為何擁有這么強的生命力,?黃德寬:總體來說,,一種文字的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創(chuàng)造出這種文字的文明因為各種歷史原因而衰落乃至消亡,一種文明的消亡必然導致與之相伴隨的文字失去生存的根本,。與其他文字相比,,漢字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永葆生機,,中華文明的世代傳承,、生生不息是最根本的原因。盡管中華文明一路走來也經(jīng)歷了許多坎坷,,但以漢民族為核心形成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不僅一直沒有中斷,,中華文明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華,經(jīng)歷著不斷的自我揚棄,、豐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漢字與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相伴隨,,也因此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被使用傳承至今。另一方面,,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它的功能和使命是記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語言和社會生活。漢字能保持生命力的內在原因,,在于它能很好地適應漢語的各種變化,,不斷完善其記錄語言的功能。漢語是一種多方言的語言,,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關注到了方言,到漢代還產(chǎn)生了記錄各地方言的著作,。漢字的一大優(yōu)勢就在于它具有強大的超方言功能,,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書面語都使用漢字,不會因為方言差異而造成交流障礙,。不管方言讀音有怎樣的變化,,漢字的字形字義是穩(wěn)定的,文字符號與不同方言詞之間也能建立起對應關系,,并不因為方言而影響信息的傳遞,。從現(xiàn)實看,漢字也完全能適應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其工具屬性,。比方說有一種新的化學元素被發(fā)現(xiàn)了,運用漢字的形聲造字法就能夠很便捷地造出一個新的字來記錄它,。不必將“yyds”“xswl”看得太嚴重解放周末:但是,,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漢字也經(jīng)歷過危機。黃德寬:的確,。漢字經(jīng)歷了不斷突破自我發(fā)展困境的歷程,,并且度過了存廢危機才有了今天的發(fā)展。漢字的發(fā)展,,首先遇到的便是構形的困境,。漢字早期的構造主要運用以形表意的方法,如運用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法來構造文字符號。但這種造字方式有很大局限性,,不僅符號眾多,,而且復雜的抽象概念以及語言中的虛詞等無形可象的,就難以構造記錄符號,,從而陷于構形的困境,。先人們通過運用“同音假借”和形聲造字法,使?jié)h字實現(xiàn)了構形困境的突破,。形聲造字法的發(fā)展完善,,從根本上解決了漢字符號生成的機制問題,使得漢字符號可以適應時代發(fā)展而生生不息,。漢字發(fā)展的第二個困境是書寫和閱讀效率之間的矛盾,。往往字的構形越復雜,符號自身提供的信息就越豐富,,辨識就更容易,,對閱讀理解字義也更有利。但形體符號太復雜,,會影響書寫效率,。因此,漢字形體符號的省簡就成為貫穿漢字體系發(fā)展的主線,。漢字系統(tǒng)通過自身的發(fā)展,,在簡化形體過程中,經(jīng)歷了從描摹客觀物象而形成的篆體,,變?yōu)槌橄簏c畫組合的隸書,,后來又確立了楷書,使得漢字的筆畫系統(tǒng)和方塊字形態(tài)最終確立,,解決了書寫效率的提高問題,。與此同步,漢字系統(tǒng)通過形聲字發(fā)展和構形模式的單一化(形聲化),,使以形符示義和以聲符記音相統(tǒng)一,,從而突破書寫與閱讀效率相矛盾的困境。漢字真正面臨的危機,,是清末西方文化沖擊下形成的漢字改革運動,,到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時期將漢字改革推向了高潮。當時,,中華民族陷入深重危機,,一些人將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歸結為科技教育落后,而科技教育落后是因為漢字繁難,。一時間,,各種漢字改革方案紛紛面世,改革漢字乃至廢除漢字成為這一時代的主流聲音,。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國家的強盛和繁榮,回過頭來看,,人們發(fā)現(xiàn),,之前的時代對漢字的否定,實際上是由于民族正面臨存亡危機,,喪失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從而導致對漢字認識上出現(xiàn)了偏差。伴隨著中華民族復興和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重新得到了認識,,古老的漢字也經(jīng)歷了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在新時代再一次展現(xiàn)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解放周末:步入信息化時代,當人們習慣于打字之后,,就容易提筆忘字,。這么下去,人們以后是不是都不會寫字了,?黃德寬:技術的發(fā)展和工具的改變是時代的必然,,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信息化時代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便捷,,整體利大于弊,。當然,這也伴隨著對文字書寫的影響,。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字的傳承亦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力量不可抗拒,,不必過分擔憂,。與此同時,,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加強漢字教育,,有意識地適當做一些日常習慣上的改變,,避免書寫功能的下降。我們不妨把書寫作為一種享受,、一種審美,,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來彌補信息化時代下少有書寫機會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要改進和加強語文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漢字教學,。不能只教漢字怎么寫,,還要告訴學生這個字為什么這么寫,要兼顧漢字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提升了,,才能增進文化的傳承。解放周末:漢字有書寫規(guī)范,,但在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表達十分豐富。前幾年出現(xiàn)了“火星文”,,近兩年則隨著彈幕文化的流行,,出現(xiàn)大量的字母縮寫表達,比如yyds(永遠的神),、xswl(笑死我了),。這些網(wǎng)絡用語會對人們,尤其是下一代的正常表達產(chǎn)生影響或危害嗎,?黃德寬:首先要明確,,規(guī)范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公眾媒體,、公眾人物,、正式的公眾場合,都應該遵守國家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標準,,維護語言文字的嚴肅性,,不能胡亂改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語言文字的良好傳承和發(fā)展,。其次,對于網(wǎng)絡上層出不窮的新表達,比如用符號,、字母和漢語拼音來替代漢字,,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亞文化現(xiàn)象,是獨特的虛擬世界的表達,。這些流行的亞文化更新迭代非??欤赡軟]多久就會被自然淘汰,。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維護好主流陣地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不動搖,,對于網(wǎng)絡上這些突破規(guī)范的表達,,我們不必將其看得太嚴重,可以持一種相對寬容的態(tài)度,?!袄溟T絕學”其實有生機、有溫度解放周末:在一部分人看來,,古文字學是一門冷門學科,,甚至是一門“絕學”。為何您卻認為,,這是一門有生機,、有溫度的新興學科?黃德寬:古文字學研究的對象是上古的東西,,這門學問的起源非常早,。一提到古文字學就讓人聯(lián)想到冷門“絕學”,實際上說的是它的難度,,做的人少,,怕它傳承不下來。隨著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后人比漢代人看到了更多更早的文字,。上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周易》等一大批珍稀文獻,。上世紀90年代,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老子》《緇衣》等多種戰(zhàn)國時期的竹書,。近年來,,上海博物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安徽大學從海外搶救回來了多批戰(zhàn)國秦漢竹簡,其中既包含了中華核心經(jīng)典,,也有大量未曾傳世的佚書??脊艈挝灰碴懤m(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文獻資料。還有歷年發(fā)現(xiàn)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數(shù)量多達兩萬余件,,記錄了許多重要的商周歷史文化內容。這些出土文獻新材料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上古社會的方方面面,,很多內容都屬于首次發(fā)現(xiàn)。隨著這些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古文字學這門古老的學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開辟了很多新的研究領域,成為一個充滿現(xiàn)代學術精神的新學科,。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古文字學的發(fā)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因而充滿生機,發(fā)展前景廣闊,。解放周末:您一直強調,,如今的古文字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如果只懂得古文字,,做不好這門學問,。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也有類似論斷。一個合格的古文字學研究者,,究竟要具備哪些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黃德寬:古文字學是一門“既專且博”的學問。它研究的是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字,,這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有專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訓練,,對一個字根本無從辨認,、分析。同時,,它很“博”,。除了文字學的知識,還要對上古漢語有了解,。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如果脫離語言環(huán)境,,只從文字本身進行分析,很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而文字作為一種符號,,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也要對歷史學有所涉獵,。古文字的書寫方式、篇章組織,、文本流傳問題,,又涉及文獻學。此外,,很多文獻都從地下出土,,要整理、鑒定這些文物,,光有古文字和古文獻經(jīng)驗還不夠,要具備一定的考古學知識,,還要借助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方法,。解放周末:這些年您一直在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研究,現(xiàn)在正主持清華簡的研讀工作,,是否也用到了上述的“十八般武藝”,?黃德寬:是的。清華簡并非科學考古發(fā)現(xiàn)的,,而是2008年從海外文物商那里搶救回來的,,所以它們面臨的第一個質疑就是究竟是真是假。對于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流散過程,,全都不得而知。當時,,清華大學成立了由李學勤,、裘錫圭、李伯謙等先生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進行鑒定,,大家憑借多年來積累的經(jīng)驗,,一致認為這批竹簡上的文字書寫風格是戰(zhàn)國時期的,從內容來看應該是戰(zhàn)國時期的古書類文獻,,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fā)現(xiàn)。這還不夠,。為了印證這一論斷,,2008年底,清華對這批竹簡中的無字殘片標本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jīng)樹輪校正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為公元前305加減30年,,即戰(zhàn)國中晚期,這與學者鑒定觀察的結果基本一致,。另外,,專家還對竹簡殘片的含水率做了測定,結果是400%,,這是曾經(jīng)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結果,,現(xiàn)代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后來,,隨著對這批竹簡整理研究的深入,,把殘章斷簡一片片拼起來,根據(jù)文字記載的內容進行綜合判斷,,證明它的價值極其重大,,絕不可能是造假之物。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和檢測綜合判斷,,毫無疑問這批竹簡是戰(zhàn)國時期的真品,。十多年來,在李學勤先生奠定的基礎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專家們經(jīng)過艱苦努力,,迄今為止,已經(jīng)整理發(fā)布了10輯研究報告,,每一輯報告的發(fā)布都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并帶動了相關學科研究的開展。今年,,我們馬上就要發(fā)布第11輯研究報告,,大家對此都非常期待。尤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解放周末:2020年1月,,教育部發(fā)布了“強基計劃”,,古文字學專業(yè)被列入其中。這是否意味著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黃德寬:過去,,古文字學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從研究生教育階段開始,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根據(jù)自身條件,,分別在中國語言文學,、考古學、歷史學等一級學科下屬的有關二級學科招生培養(yǎng),,培養(yǎng)方式,、課程體系百花齊放,,差異明顯。這種模式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適應古文字學發(fā)展對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這次改革將古文字學列入“強基計劃”,,選擇若干所具備條件的高校,從本科生抓起,,建立本科,、碩士、博士銜接的培養(yǎng)模式,,是對古文字學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改革,,將為加強我國古文字研究力量、積聚后備人才,、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獨特和重要的作用,。解放周末:今年6月,清華大學首屆“強基計劃”古文字學專業(yè)舉行了開班儀式,。這批學生是怎樣選出來的,?黃德寬:學校考慮到高中生進入大學直接學習古文字學可能比較困難,,所以先讓學生們上了一年的課,,了解相關內容,隨后由日新書院文,、史、哲三個專業(yè)本科生在一年級末進行雙向選擇,,擇優(yōu)遴選組成現(xiàn)在的古文字班,。開班儀式上,一位學生代表的發(fā)言讓我印象深刻,。他回顧了自己與古文字學結緣以及逐步萌生學習興趣的歷程,,并表達了自己堅持這個專業(yè)的原因和對未來的暢想。從他和其他同學身上,,我感受到了清華學子對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思考和擔當精神,。如果僅僅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活幸福、更好的工作,,大家也不會選擇這個專業(yè),。能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一定是出于內心召喚和深層思考的引導,。解放周末:您覺得,,從事古文字學研究的人應該具備哪些品質?黃德寬:其實做學問,,不管是古文字學還是其他學科,,都需要一定的品質,,這是相通的。我認為以下三點尤為重要,。首先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切的熱愛和崇敬,。沒有熱愛與崇敬,很難真正獻身于這份事業(yè),。其次,,在學術上要有奉獻精神,尤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研究古文字學不是為稻粱謀,,也不是為一己之利,它是一份清苦,、艱難的事業(yè),。如果耐不住寂寞,不甘于坐冷板凳,,就難以堅持,。還有就是要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善于吸收多學科的知識,。不要以為古文字學就是枯燥,、死板的咬文嚼字,要在古文字學領域有所突破,,必須要打開眼界,,博采眾長。青年學生還要有國際化視野,,這樣才能更好地承擔起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責任,。解放周末:對青年學子來說,老一輩學人的優(yōu)良作風和家國情懷也是激勵著他們前進與成長的動力,。黃德寬:是的,。我們的老一輩學者都是數(shù)十年孜孜以求、心無旁騖地治學,,他們的自覺擔當影響了一代代青年學子,。清華大學成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時,李學勤先生已經(jīng)75歲高齡了,,為了清華簡的整理研究,,他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帶著一群年輕人從無到有地干起來,。后來他生病入院,在病床上依然心系研究,,通過口述來寫文章,。他的治學態(tài)度和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年4月17日,在清華蒙民偉人文樓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內建成的李學勤先生紀念室正式揭牌,。中心還設立了“李學勤出土文獻基金”,,以獎勵投身于出土文獻學習研究的優(yōu)秀青年學子。我想,,青年學生的治學品格,,需要教師們平時的言傳身教,需要老一輩學人治學精神的滋養(yǎng),,更需要他們在實踐中自覺地去砥礪磨煉,。黃德寬,1954年生,,安徽廣德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國家語委“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首席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語言文學學部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語言學科召集人,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咨詢委員,,中國文字學會會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                                                                                                              內容來源:《解放日報》
日期:[ 2021-09-06 ] 閱讀:3967
看甲骨文里是如何記錄疫情的
漫畫設計 吳敏 你能想到嗎,?三千多年前的商王都懷疑自己被傳染瘟疫了!話說回來,,這也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人類自出現(xiàn)就受到了各種疾病的困擾,,人類的發(fā)展進程中也書寫著與疾病斗爭的歷史,。中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經(jīng)有了“蟲”“蠱”“瘧疾”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疫”在中國古代文字學中間是指“瘟疫”的意思,。這個字在《尚書》《山海經(jīng)》《左傳》中都出現(xiàn)過,,這應當是中國最早的有關瘟疫的文獻記載。甲骨文中關于疾疫的記載,。殷墟甲骨文中所見的疾患種類繁多,。關于商王得了疑似瘟疫的甲骨卜辭,就出自197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小屯西地發(fā)現(xiàn)一個灰坑中的牛肩胛骨上,,原文是:“乍 (疫),,父乙 ,,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眾,于祖丁牛,,妣癸盧豕,。”(《屯南》F3.1)用白話翻譯大概意思是:疫情突發(fā),,為眾人御除癘疫舉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瘟疫的文字記載了。這里的“疫”是“民皆病”的意思,,這句話描述的是傳染?。ㄒ撸┠懿荒艿玫接行Э刂啤_@些都說明在殷商時期,,我國已出現(xiàn)過多次足以致命的傳染病,,而且它們都得到了上層的充分重視。此為1971年安陽殷墟小屯西地出土大牛肩胛骨卜辭(《屯南F3.1》),,“乍疫-御眾”兩辭同卜,。又收入《合集》31993根據(jù)專家的考證,僅僅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列出來了多達50種不同的疾病,,這些疾病基本上都有詳細的卜辭和解釋,,可以看出商代人對于疾病的畏懼。甲骨文中“疾”字漢字“疾”甲骨文字形圖甲骨原文中“疾”字寫作一個“人”字加一個“爿”[pa?n]字,,爿就是床,。這個字意思是人躺在床上,人字四周還有代表汗滴的點,,意思是病人在床上發(fā)熱出汗,,無法動彈了?!安∽峙浴钡臐h字 在今天的漢語語境中,,“疒”已經(jīng)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個偏旁部首,,稱之為“病字旁”,,在整部新華字典中,和病字旁有關的漢字,,大約有915個,,其中絕大部分字的含義都是和疾病、身體有癥狀相關,。早在2003年北京“SARS”病毒肆虐之際,,甲骨學研究領軍人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zhèn)豪閉門思“古”,揭示甲骨文中有50多種疾患,,寫下《商代疾患醫(yī)療與衛(wèi)生保健》,。他認為甲骨文中稱病患為疾,通常直接稱“疾某”,,如疾首,、疾耳、疾目,、疾足等等,,都是根據(jù)患者的病發(fā)癥狀或病灶所在部位診斷辨別的,正如現(xiàn)代醫(yī)學分科,,內科,、外科、口腔科,、齒科,、五官科等一樣,說明醫(yī)學已達到相當高度,。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宗焜在2000年的一篇《從甲骨文看商代疾病與醫(yī)學》一文中詳細探討了疾首,、疾目、疾耳,、疾疫等23種疾病形態(tài),。復旦大學教授劉釗的《釋甲骨文中的“役”字》,討論的是甲骨文中可能用來表示“疫”的一個字,。只是材料不完全充足,,他自己也認為還需要更多材料證明。但可以借此了解有關情況,,尤其是文章56頁以后,,談了古代對“疫”的一些記載和人們的看法,可作為參考,。甲骨文中記錄的應對疾疫措施那么,,殷人得了病如何治療呢?消極療法:占卜占卜,。殷商科技不發(fā)達,殷人凡事皆卜,,詢問上天這種病能否治療或者是什么事件的預兆,。如果占卜情況理想,就給自己吃顆定心丸,。如果占卜結果不理想,,那就干脆停止,。祭祀祭祀。甲骨文里記載了商王武丁出現(xiàn)耳鳴現(xiàn)象,,武丁認為這是重大事件的預兆,,有可能是祖先的提示或者懲罰,于是武丁自己進行占卜,,并多次給祖先獻上幾十乃至上百頭羊作為祭品,。積極療法。除了消極方法外,,甲骨文也有很多積極的治療方法,。有一些學者如胡厚宣的《殷人疾病考》中認為,大概有三:針刺灸療 隔離 隔離,。宋鎮(zhèn)豪也研究出了甲骨文中的隔離措施,。甲骨文所言“亡入,疾”,,與“有疾病者,,分而治之”“舍空邸第”都是講的隔離措施,說明當時盡管對病毒相當恐懼,,但并非無所作為,,已經(jīng)有了隔離防控疫情及禁止謠傳以免造成人心惶惶不安的應對手段。熏燎防疫,。甲骨文有云:“己巳卜,,兄,貞其燎于盟室,,叀小羊,。“(《英藏》2119)“己巳卜,,王,,于圍辟門燎。己巳卜,,王,,燎于東?!保ā逗霞?1085)是卜問舉行熏燎室屋門道與野外的祭祀行事,。用嘉草、莽草熏燎除蠱驅蟲防控病毒之法,,流傳到后世一直不衰,,這說明在殷商期,人們已利用某些植物作藥材。如安陽殷墟大司空出土的一件敞口酒尊,,口部覆罩著數(shù)層藥用植物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功效。甲骨文也有許多參與田獵活動的記載,??梢姰敃r已意識到野外田獵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人體運動鍛煉,能舒筋活絡,,調理血氣,,有利于疾患痊愈。專家解惑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時期,,人們對于突發(fā)性癘疫瘟疾已有一定的認知,,積累起許多有利于抵御病毒傳染、防控疫情蔓延的應對辦法和社會行為俗尚,。尤其是群體性突發(fā)疾疫在甲骨文中有反映,,尤其武丁時的兩版卜辭,是中國最早的疾疫文字記載,。甲骨記載的殷商統(tǒng)治者理性實施的疫情防控應對措施,,于今仍然有鮮明借鑒意義。如隔離防疫,、禁止謠傳,、熏燎消毒、藥物醫(yī)防,、飲食保健,、灑掃居室、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刑罰懲處等,,乃至在殷商社會尚武尚勇風氣下見諸個人的身體運動鍛煉,以強壯體魄,,抵御癘疫染患,。問:甲骨文中記載的防疫經(jīng)驗中,有哪些我們今天仍可以借鑒,?宋鎮(zhèn)豪:從甲骨文可知,,病疫瘟疾猖獗之際,有非理性的“御疫”,、毆驅疫鬼和“寧疾”以求“御眾”消除癘疫的巫術祭祀行事,,但是,人們并非束手無策,,而是通過國家行政防控應對手段,、社會群體群防形式,、個人的鍛煉活動,等等,,積極抵御病毒侵害,且約定俗成演繹出許多預防癘疫傳播蔓延的社會風尚習俗,。李宗焜:由于甲骨文字去今太遠,,文字釋讀比較困難,經(jīng)常眾說紛紜,。百余年來學者利用甲骨資料研究商代疾病和醫(yī)療的文章,,時有所見,但普遍存在兩種現(xiàn)象:一是材料不夠完備,,二是誤釋和誤說甚多,。研究發(fā)現(xiàn),甲骨材料中所記錄的殷代疾病是多方面的,,但多屬于患病部位的占ト,。疾病的治療主要是向鬼神祭祀、祈禱以求病愈,。(中國文化報記者 陳關超)(原載于2020年3月3日文旅中國客戶端)
日期:[ 2020-03-10 ] 閱讀:10231
敦煌隸書簡縱向筆形書寫考察
敦煌隸書簡縱向筆形書寫考察 李逸峰 甘肅蘭州·西北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 內容摘要:本文以敦煌漢簡中的部分隸書簡作為書寫樣本,,從縱向筆形數(shù)量、起筆收筆的用筆方式與方向及行筆過程中的重筆現(xiàn)象等方面,,描述敦煌隸書簡書寫狀態(tài),,重點考察隸變在敦煌漢簡中發(fā)生、發(fā)展的情況,,進而闡述隸變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拓展了漢字字體學的研究視角,,并將書法學研究推進到微觀領域,。 關鍵詞:敦煌隸書簡 縱向筆形 隸變 隸書是敦煌漢簡書寫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字體。筆者借助文字學界將漢字隸書 點畫分為橫向,、縱向,、斜向以及轉折筆形。在敦煌隸書簡中,,縱向筆形書寫狀態(tài)直接反映隸書用筆方式,、字形體勢以及隸變、楷化程度,。同時,,隸書簡縱向筆形書寫特征也折射出漢字書寫與字體演變規(guī)律。 在敦煌隸書簡縱向筆形的書寫研究中,,筆者抽取現(xiàn)有出版物中圖版較清晰,、材料保存較完好的新25,、新26、新32A,、新57,、新176、新246,、新263A,、新275、新282,、新287,、新288、新304,、新318A,、新385B、新521,、新526,、新532、新538,、新551,、新557、新570A,、新624A,、新639A、新639B,、新639C,、新639D、新784,、新793,、新796、新981,、新983,、新1007、新1041,、新1044,、新1068、新1124等31簡共718字,,重點對圖版更為清晰的新25,、新26、新57,、新176,、新246,、新288、新318A,、新532,、新557、新624A,、新639A,、新784、新793,、新981、新983,、新1041,、新1044、新1124等18簡共364個字樣進行微觀分析,。同時參考新12,、新27、新58,、新177,、新178、新179,、新183,、新187、新194,、新198,、新200、新202,、新224,、新225、新244A,、新244B,、新248、新283,、新311,、新318B、新321,、新354,、新522、新542,、新543,、新545,、新615、新667,、新674,、新683、新685,、新795,、新808、新844,、新1033,、新1077、新1135,、新1144等38簡共601字書寫情況,,通過與上博簡《材衣》、秦簡《效律》,、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本,、帛書《周易》、武威漢簡《士相見之禮》,、漢隸《曹全碑》與楷書《大字陰符經(jīng)》等“七材料”比較,,對敦煌隸書簡書寫狀況及其反映的漢字演變與書寫規(guī)律進行描述、分析與探討,。 敦18簡字樣縱向筆形參數(shù)分析見附表一,,七材料字樣縱向筆形參數(shù)分析見附表二1-7。 筆者對敦18簡364個單字進行了統(tǒng)計,,在3463個總筆形中,,縱向筆形數(shù)為838個,占總數(shù)的24.20%,。與橫向筆形相比較,,敦煌漢簡隸書簡中縱向筆形所占比例較低。一,、縱向筆形比例與成熟隸書接近                與七材料相比較,,敦煌漢簡隸書縱向筆形比例已與成熟隸書大體相當 筆者曾通過對敦煌隸書簡橫向筆形的考察發(fā)現(xiàn),用筆方式的變化直接引起隸 變,,隸變引起筆形數(shù)量,、置向、長短,、粗細,、曲直、方圓等參數(shù)的變化,,筆形參數(shù)又與字形呈現(xiàn)的體勢直接相關,。本文即考察縱向筆形相關情況,。 敦煌隸書簡(即敦18簡)與七材料縱向筆形參數(shù)分別見表1、表2,。 表1:敦18簡縱向筆形參數(shù)分析表 簡號 縱向 數(shù)量 起筆 行筆 收筆 順鋒 逆鋒 重筆 不出鋒 出鋒 直入 斜切 數(shù)量 左出 中出 右出 新25 36 1 6 7 0 10 8 5 1 2 比例(%)   2.78 16.67 19.44 0.00 27.78 22.22 13.89 2.78 5.56 新26 25 1 4 8 0 6 4 0 4 0 比例(%)   4.00 16.00 32.00 0.00 24.00 16.00 0.00 16.00 0.00 新57 40 0 4 15 0 4 9 5 2 0 比例(%)   0.00 10.00 37.50 0.00 10.00 22.50 12.50 5.00 0.00 新176 53 3 22 6 2 3 19 15 1 1 比例(%)   5.66 41.51 11.32 3.77 5.66 35.85 28.30 1.89 1.89 新246 85 0 4 37 1 8 24 10 12 0 比例(%)   0.00 4.71 43.53 1.18 9.41 28.24 11.76 14.12 0.00 新288 21 0 2 11 0 2 3 2 0 1 比例(%)   0.00 9.52 52.38 0.00 9.52 14.29 9.52 0.00 4.76 新318A 18 0 1 13 0 2 6 5 0 1 比例(%)   0.00 5.56 72.22 0.00 11.11 33.33 27.78 0.00 5.56 新532 31 2 13 0 0 0 6 2 3 0 比例(%)   6.45 41.94 0.00 0.00 0.00 19.35 6.45 9.68 0.00 新557 55 5 14 10 0 1 19 14 1 0 比例(%)   9.09 25.45 18.18 0.00 1.82 34.55 25.45 1.82 0.00 新624A 43 9 13 2 0 1 14 12 0 0 比例(%) 20.93 30.23 4.65 0.00 2.33 32.56 27.91 0.00 0.00 新639A 73 2 0 29 0 12 11 10 0 0 比例(%)   2.74 0.00 39.73 0.00 16.44 15.07 13.70 0.00 0.00 新784 31 4 7 5 0 2 10 10 0 0 比例(%)   12.90 22.58 16.13 0.00 6.45 32.26 32.26 0.00 0.00 新793 67 23 13 1 0 9 17 15 0 1 比例(%)   34.33 19.40 1.49 0.00 13.43 25.37 22.39 0.00 1.49 新981/983 196 2 10 98 0 31 45 36 6 2 比例(%)   1.02 5.10 50.00 0.00 15.82 22.96 18.37 3.06 1.02 新1041 17 1 2 7 0 2 4 2 1 0 比例(%)   5.88 11.76 41.18 0.00 11.76 23.53 11.76 5.88 0.00 新1044 20 1 0 8 0 7 4 2 1 0 比例(%)   5.00 0.00 40.00 0.00 35.00 20.00 10.00 5.00 0.00 新1124 27 1 6 8 1 2 7 4 1 0 比例(%)   3.70 22.22 29.63 3.70 7.41 25.93 14.81 3.70 0.00 分簡匯總 838 55 121 265 4 102 210 149 33 8 比例(%)   6.56 14.44 31.62 0.48 12.17 25.06 17.78 3.94 0.95 表2:七材料縱向筆形參數(shù)分析表 樣本名稱 縱向 數(shù)量 起筆 行筆 收筆 順鋒 逆鋒 重筆 不出鋒 出鋒 直入 斜切 數(shù)量 左出 中出 右出 材衣 50 29 2 1 0 1 21 2 16 1 比例(%)   58.00 4.00 2.00 0.00 2.00 42.00 4.00 32.00 2.00 效律 68 10 0 22 0 5 22 19 1 0 比例(%)   14.71 0.00 32.35 0.00 7.35 32.35 27.94 1.47 0.00 陰陽五行 59 4 0 24 0 6 7 0 0 1 比例(%)   6.78 0.00 40.68 0.00 10.17 11.86 0.00 0.00 1.69 帛書周易 62 6 2 25 0 10 10 5 4 0 比例(%)   9.68 3.23 40.32 0.00 16.13 16.13 8.06 6.45 0.00 士相見之禮 43 2 9 15 0 3 16 12 1 1 比例(%)   4.65 20.93 34.88 0.00 6.98 37.21 27.91 2.33 2.33 曹全碑 54 1 1 29 0 2 13 1 5 7 比例(%)   1.85 1.85 53.70 0.00 3.70 24.07 1.85 9.26 12.96 大字陰符經(jīng) 47 7 14 14 0 9 9 5 2 1 比例(%)   14.89 29.79 29.79 0.00 19.15 19.15 10.64 4.26 2.13 筆者從七材料中選取20個字樣進行比較分析,,各樣本縱向筆形數(shù)量見表3。 表3 樣本名稱 材衣 效律 陰陽五行 帛書周易 士相見之禮 曹全碑 大字陰符經(jīng) 總筆形數(shù)量 228 215 166 198 192 204 242 縱向筆形數(shù)量 50 68 59 62 43 54 47 比例(%) 21.93 31.63 35.54 31.31 22.40 26.47 19.42 隸變過程中,,秦系篆書系統(tǒng)縱向筆形逐漸減少,,隸書中橫向與斜向筆形在不斷增加。作為楚系文字的上博簡《材衣》中橫向與縱向筆形都相對較少,,這造成了其不穩(wěn)定的構形體勢,。秦簡《效律》與秦統(tǒng)一文字之后的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與帛書《周易》縱向筆形比例均在30%以上,很明顯是受秦系古文字縱向書寫的體勢特征影響所致,。如前述,,這三個書寫材料樣本都已有隸變的發(fā)生,但都尚未完成,。《曹全碑》作為漢隸成熟期的代表,,其縱向筆形所占比例為26.47%,,《士相見之禮》為22.40%,敦煌漢簡的24.20%與此相當,。比起前三個書寫材料樣本來,,縱向筆形的比例都已有所下降。顯然,,這是隸變程度加深的結果,。 (二)敦煌隸書簡中的縱向筆形比例的高低與隸變成熟程度和書寫規(guī)范性兩個因素相關 敦煌隸書簡縱向筆形所占比例24.20%為平均數(shù),因各簡隸變程度有所不同,,縱向筆形所占比例也會有所區(qū)別,。為了更好地說明敦煌隸書簡的書寫狀況,探討隸變過程中筆形書寫的變化規(guī)律,,筆者進一步對各簡縱向筆形及其書寫狀況加以比較,。有關數(shù)據(jù)見表4。 表4 簡號 新25 新26 新57 新176 新246 新288 新318A 新532 新557 新624A 新639A 新784 新793 新981/983 新1041 新1044 新1124 總筆形數(shù)量 135 107 136 241 271 113 91 165 212 196 295 158 280 814 69 85 95 縱向筆形數(shù)量 36 25 40 53 85 21 18 31 55 43 73 31 67 196 17 20 27 比例(%) 26.67 23.36 29.41 21.99 31.37 18.58 19.78 18.79 25.94 21.94 24.75 19.62 23.93 24.08 24.64 23.53 28.42 在敦煌隸書簡中,,以上表4中縱向筆形比例最高者為新246,,占該簡筆形的31.37%。與秦簡《效律》,、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帛書《周易》縱向筆形所占比例相當,從實際書寫情況來看,,該簡處于古隸階段,,隸變尚未完成,,與這三種材料樣本具有相同的特征。 《士相見之禮》縱向筆形所占比例為22.40%,,《曹全碑》比例稍高,,為26.47%,此二書寫材料隸變程度很高,,是成熟的隸書,。相較而言,《士相見之禮》書寫的應用性比《曹全碑》強,,規(guī)范性比《曹全碑》弱,;而《曹全碑》書寫的規(guī)范性比《士相見之禮》強,應用性又稍弱,。敦煌漢簡中縱向筆形所占比例偏高的隸書簡,,其書寫也偏重于規(guī)范性,如新57,、新1124二簡的書寫就表現(xiàn)出較強的規(guī)范性意識,;新176、新288,、新318A,、新532、新624A,、新784等簡縱向筆形所占比例均低于《士相見之禮》,,其書寫的應用性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一些。二,、縱向筆形書寫狀態(tài)考察 (一)起筆特征分析 1,、敦煌漢簡多數(shù)隸書簡縱向筆形起筆以逆鋒為主 敦18簡中,縱向筆形可分辨的逆鋒起筆平均高達31.62%,,其中超過此平均數(shù)的有: 新26:32.00%,; 新57:37.50%; 新2
日期:[ 2016-04-22 ] 閱讀:6287
唐宋書法文獻中的“永字八法”與蔡邕形象建構
唐宋書法文獻中的“永字八法”與蔡邕形象建構 ? 杜綸渭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478) ? 摘要:唐宋書法文獻中的“永字八法”系列書論是成熟的楷書技法類書論,成為楷書的代稱,。盛唐之后書法文獻中蔡邕的形象建構是圍繞“永字八法”進行,。在傳世書論偽竄方面, “永字八法”的衍生衍生書論《九勢》,,為蔡邕傳楷書筆法之實,。在筆法傳授譜系書寫方面,將神授蔡邕“永字八法”置于楷書筆法傳授譜系之首,改寫楷書傳授脈絡,。由此,,唐宋書法文獻中完成了蔡邕“八法傳授之祖”,甚至是“筆法之祖”的形象建構,。 關鍵詞:蔡邕,;永字八法;九勢,;筆法傳授譜系,;筆法之祖 ? 緒論 唐宋書法文獻是唐宋書法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來源。歷史書寫中的形象建構可在史料批判中得到梳理,,從而探尋形象建構過程,、意義及其相關概念的歷史變遷,于書法史的研究亦然,。 此處的形象建構特指書法文獻中人物形象的建構,。書學人物的形象在傳世書法文獻的編撰、流傳中,,其文本形象根據(jù)現(xiàn)實的需求不斷地被累加,、改寫,形成不同空間和時間的文本形象差異的過程,,稱之為書法文獻中的形象建構,。書法文獻中的形象建構涉及五個方面:傳世書法作品的流傳或偽造;傳世書論的發(fā)現(xiàn)或偽竄,;書名,、書品評價,;相關人物故事,,特別是筆法傳授故事的編撰;筆法傳授譜系的書寫,。這五方面存在內容的關聯(lián)及層次深淺的區(qū)別,,但并非所有形象建構都同時包括這五方面,總的來說是根據(jù)現(xiàn)實需求進行各層次上的建構,。最終,,這些被建構的形象將凝固為不同空間或時間范圍的歷史記憶。 其中,,書法文獻中蔡邕形象的建構值得關注,。蔡邕,字伯喈,,精通文學,、史志、音律、天文,、律歷,、書法,官左中郎將,,世稱“蔡中郎”,。關于蔡邕在書法文獻中的材料,最早見諸于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閑理不如淳也?!盵1]所言乃蔡邕在西晉的小篆書名,。又據(jù)南朝范曄《后漢書》載:“邕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后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jīng)》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2]蔡邕等書丹《石經(jīng)》的書體,,當為八分,,而史書記載紛紜無定,或以為古文,、小篆,、八分三體,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南朝,,蔡邕已兼善八分之書名,。 以上材料一般認為是接近史實的一般鋪敘,直到唐代,,蔡邕形象出現(xiàn)了較大變動,。盛唐張懷灌早期書論《書斷》載:“蔡邕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chuàng)造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真異能之士也?!朔?、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盵3]又“飛白者,,后漢左中郎將蔡邕所造也?!滩?,即飛白之祖也?!盵4]而之后的《六體書論》中,,蔡邕的形象被進一步建構,“大篆者一,,史籀造也,。……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為其嗣,?!庇帧靶∽咭唬钏乖煲??!钏故亲妫芟?、蔡邕為嗣,。”又“八分者一,王次仲造也,?!芍^蔡邕為祖,張昶,、皇象為子,,鍾繇、索靖為孫,?!盵5]盛唐之前書法文獻中對蔡邕形象建構以張懷瓘書論為代表,基本是通過對蔡邕書名,、書品的累加完成的,。蔡邕大篆、小篆皆入神品,,甚至成為八分,、飛白之祖。關于這一現(xiàn)象,,甘中流《蔡邕書法地位的變化與相關的歷史問題》明確了蔡邕書法地位與初盛唐社會的文化關系,。指出蔡邕書法地位提升及成為“八分之祖”乃唐玄宗銳意提倡八分,以及《石經(jīng)》被確定為書學教材的結果,。[6]而盛唐之后蔡邕形象的建構問題暫無專門論述,。 檢校唐宋書法文獻,發(fā)現(xiàn)所傳蔡邕書論,、蔡邕筆法傳授譜系與傳世技法類書論“永字八法”的內容,、傳授存在交集。 南宋桑世昌《蘭亭考》卷四《永字八法》,,首次明確出現(xiàn)了蔡邕傳“永字八法”的記載: 蔡氏傳授凡十二訣,,永字第五,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先賢口授不形紙墨,。張旭惟傳永字,自后弘一切字法,,無不該矣,。[7] 唐宋間以“蔡氏”稱蔡邕者,多見史籍,,[8]且卷四《永字八法》中有“傳授“一節(jié),,明言:“蔡文姬傳云:八法,蔡邕授于神人,?!盵9]因而當指蔡邕無誤,。考其“蔡氏傳授凡十二訣”,,則或為北宋《崇文總目》中所錄“《蔡氏口訣》一卷”,,[10]已佚,未知成書年代,,據(jù)《崇文總目》編成于慶歷元年(1041年),,亦至少成書于宋初或更早。又元劉惟志《字學新書摘鈔》則列“蔡氏傳神授永字八法等論”一節(jié),,注云引自《法書苑》,。 ??? 另明梅鼎祚《東漢文紀》卷二十七中“蔡琰”一節(jié)有《蔡邕傳永字八法集論》一篇,附在《蔡邕神授筆勢》(即《九勢》)之后,。清官夢仁《讀書紀數(shù)略》卷三十二中有《永字八法》一篇,,題注蔡邕得之于異人。 再者明清時期值得關注的是民間日用類書更將蔡邕與“永字八法”廣泛聯(lián)系起來,。如《三才圖會》,、《鼎鋟崇文閣匯篡士民萬用正宗不求人全編》、《五車萬寶全書》,、《新板增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等皆反復強調“永字八法”為蔡邕所傳,。[11] 通過以上材料發(fā)現(xiàn),書法文獻中蔡邕傳授“永字八法”記載應是定型于唐宋之間,,而元明之后廣為流傳,,甚至得到世俗社會的廣泛認可。這里,,一個東漢書家傳授唐代之后的楷書技法書論,,指向的是一個深層次的形象建構。因此,,本文擬圍繞《法書要錄》,、《墨藪》、《墨池編》,、《書苑菁華》,、《蘭亭考》等唐宋書法叢纂和類編,探究盛唐之后書法文獻中蔡邕形象建構與“永字八法”的關系,。主要解決“永字八法”系列書論在唐宋書法文獻中的地位,,以及蔡邕關于“永字八法”的形象建過程及意義的問題。 ? 一,、“永字八法”唐宋書法文獻的地位 由于楷書的官方字體地位的確定及其應用的普及,,和尚法的追求,,技法系列書論成為唐宋書法文獻中一重大類型,,甚至是盛唐之后書論的主流,。從時間順序和內容發(fā)展上來講,唐宋書法文獻中的技法系列書論可以分為《筆陣圖》和“永字八法”兩大系列,。 “筆陣圖”系列書論見諸《法書要錄》,、《墨藪》、《墨池編》及《書苑菁華》,,包括傳衛(wèi)夫人《筆陣圖》,、傳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筆勢圖》,、《筆勢論十二章并序》等,。其核心內容如“一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等以自然界具體物象比喻筆畫形態(tài),,是一種“以形喻勢”表達手法,。相比之下,“永字八法”系列書論則明顯擺脫了以具體物象喻勢的層次,,而是以高度概括的具有方向,、輕重、形態(tài)含義的字詞如“側”,、“勒”等,,表達具體筆畫的寫法與筆勢,從而“以勢喻形”,。 正是這種高度簡練的表達方式,,以及盛唐之后楷書書體的成熟,[12]使“永字八法”系列書論在唐宋時期成為相當成熟的楷書技法書論,。又在后世書論中不斷發(fā)展,、豐富?!端膸烊珪偰俊吩疲骸肮叛粤鶗?,后明八法。于是字學書品為二事,?!弊阋姟坝雷职朔ā币殉蔀闀ㄋ囆g的代名詞,而事實上從唐宋到明清書論,,可以看到“永字八法”更多的是作為楷書技法類書論的代表以及楷書的代稱出現(xiàn)的,,甚至被譽為楷書書法的根本原則。[13] “永字八法”之說,,據(jù)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須知永字之法,,必唐時書家相傳已久,特至晚唐始著于篇,?!盵14]于今所見中唐韓方明《授筆要說》已備詳述,。 “永字八法”是以楷書“永”字八種筆畫寫法,代表了成熟唐楷特有的筆法體系,。其在中晚唐書論中逐漸細化,,由“永字八法”的八種筆畫寫法至楷書偏旁、部件的寫法,,再具體到一字,、一筆。同時,,“永字八法”在唐宋書法文獻中也涵蓋了筆法,、執(zhí)筆、傳授的內容,,形成“永字八法”系列書論,。 “永字八法”核心內容如傳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以圖譜的形式展現(xiàn)楷書“永”字八種筆畫的筆勢,,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15]并輔以書訣,,如《張長史傳永字八法》中的“側不患平,,勒不貴臥。弩遇直而敗力,,趯當存而勢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以鋒輕,。啄倉徨而疾掩,,磔趞以開撐?!盵16] 又據(jù)韓方明《授筆要說》: 清河公雖云傳筆法于張旭長史,,世之所傳得長史法者,唯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執(zhí)筆,,以下并未知有前聞者乎?!窝菸鍎?,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于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17] 則“永字八法”又有“五執(zhí)筆”,,即上引文后“執(zhí)筆”,、“簇筆”、“撮筆”,、“握筆”和“搦筆”把筆五種,。又“五勢”,見《玉堂禁經(jīng)》中“鉤里勢”,、“鉤弩勢”,、“袞筆勢”、“儓筆勢”,、“奮筆勢”五類筆勢,,為五種筆畫和部件以及其相應字例和字勢。另九用,,即《玉堂禁經(jīng)》中所謂“又有用筆腕下起伏之法,,用則有勢,字無常形”[18]的九種用筆法,??梢娭刑浦畷r“永字八法”體系已近完備。 唐宋時期“永字八法”系列書論見諸《墨池編》和《書苑菁華》,,涵蓋技法類書論之大部,。其中,如上文所見的論述,、解釋,、推演“永字八法”的書論,包括《玉堂禁經(jīng)》,、《張長史傳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永字八法詳說》,、《授筆要說》,、《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翰林傳授隱術》,、《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等稱之為“永字八法”核心書論,。另將文本中明顯受“永字八法”技法和點畫系統(tǒng)影響,繼承“永字八法”點畫名目和結構體系的具共同的話語系統(tǒng)的技法類書論,,如傳唐太宗《筆法》,、《筆法訣》,、傳智果《心成頌》、傳李陽冰《筆訣》,、等稱之為“永字八法”衍生書論,。[19]??? 考察“永字八法”的核心圖譜和書訣與其衍生的一系列書論,我們可以肯定唐宋書法文獻中“永字八法”就是一種系統(tǒng)的楷書技法書論,。又“永字八法”系列書論在技法類書論的廣泛深入的影響,,“永字八法”系列書論已經(jīng)成為唐宋書法文獻中成熟完備的楷書技法類書論,占據(jù)核心地位,,是楷書技法的代表,。 ? 二、蔡邕形象建構與“永字八法” 唐宋書法文獻中的“永字八法”是成熟的楷書技法類書論,,是楷書技法的代表,。盛唐之后蔡邕形象的建構是圍繞“永字八法”,通過傳世書論和筆法傳授譜系的書寫兩方面進行的,。傳蔡邕《九勢》繼承了“永字八法”點畫系統(tǒng),,是“永字八法”衍生書論。關于蔡邕的筆法傳授譜系是通過《九勢》中“神授”蔡邕的傳說,,將蔡邕置于“永字八法”傳授譜系之首,,從而完成了蔡邕“八法傳授之祖”,甚至是“筆法之祖”的形象建構,。 (一)《九勢》與“永字八法” 《九勢》在傳世偽托蔡邕書論中,,因其所敘書學原理、美學思想及用筆技巧頗有見地,,故而影響最深,。前人已將其辨?zhèn)危瑹o疑,?!毒艅荨肥遣嚏咝蜗蠼嬙趥魇罆搨卧旆矫娴拇怼? 現(xiàn)傳《九勢》有南宋陳思《書苑菁華》[20]和元劉有定《<衍極>注》[21]兩個版本,?!稌份既A》本作《九勢八字訣》,因其后“八字訣”部分與“九勢”部分前后無干,,乃后人竄入,,故“八字訣”部分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兩種《九勢》文本存異而核心內容基本一致,。今以《九勢》文本代表性用語為對象,,考察其在唐宋書法文獻中文本來源,發(fā)現(xiàn)《九勢》用詞習慣,特別是其中相當?shù)年P于筆勢的用語是“永字八法”系列書論所特有的,?!毒艅荨废怠坝雷职朔ā毖苌鷷摗_@也正是后世多有蔡邕傳授“永字八法”記載之由來,。 1.關于“疾”“澀” 《九勢》兩本中多次出現(xiàn)“疾”與“澀”,,甚至對舉,如“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畫緊趯之內”;“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書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其主旨無非是在書寫“疾”速的同時,,用“澀”保存筆畫的質量,。 書法文獻中對書寫速度的關注較早,多稱“疾”,、“遲”,,如傳王羲之《草書勢》: 疾若驚蛇失道,遲若淥水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22] 至孫過庭《書譜》,,已有了對書寫速度和筆畫質量關系近乎完美的闡釋: ???????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23] “永字八法”系列書論開始將“澀”納入討論的范圍,,如《白云先生書訣》、《唐太宗筆法訣》,、《撥鐙序》,,所追求的是“遲澀”的效果。傳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甚至將“疾”“澀”并列歸納: ??????? 翰林密論云:凡攻書之門,,有十二種隱筆法,,即是遲筆、疾筆,、逆筆,、順筆、澀筆,、倒筆,、轉筆、渦筆,、提筆,、啄筆、罨筆,、筆,。……遲筆法在于疾,,疾筆法在于遲,,逆入倒出,取勢加攻,,診候調停,,偏宜寂靜。[24] 根據(jù)以上材料,,尚不能判斷“疾”“澀”成為一對并列關系出現(xiàn)的具體時段,,但是鄭杓《衍極》,以及劉有定注文則通過“疾”“澀”明確了《九勢》與“永字八法”的關系: ??? 疾澀之分,,執(zhí)筆之度,,八體變法之玄窅。[25] 今世傳蔡氏所授法,,曰虛掌實指,,腕平筆直,;疾磔暗收,遣筆陰陽勢,,出“永”字八法,。夫仄筆者,左揭腕,,簇鋒著紙為遲澀,,回筆覆蹤是峻疾。勒筆者,,鱗筆右行為遲澀,,回筆左勒是峻疾。努筆者,,搶鋒逆上頓挫為遲澀,,弩鋒下掠是峻疾。趯筆者,,蹲鋒於努畫中,,衄挫取勢為遲澀;得勢險激,,左出是峻疾,。策筆者,,搶鋒向上為遲澀,,左揭腕而掠是峻疾。一云策筆者,,搶鋒向左為遲澀,,回筆仰策是峻疾。掠筆,,闕,。啄筆者,左臥筆挫鋒向右為遲澀,,右揭腕左罨是峻疾,。磔筆者,緊馭戰(zhàn)行為遲澀,,勢磔掣右出是峻疾,。峻疾為陽,遲澀為陰,。[26] 鄭杓,、劉有定認為“疾”“澀”是理解“永字八法”八種筆勢的不二法門,而強調“疾”“澀”的蔡邕書論則是“永字八法”所衍生,。 ?? 2.關于“永字八法”中的點畫,、筆勢名目 “永字八法”集中描述了成熟楷書的點畫、筆勢名目。其中見于《九勢》就有“勒”,、“趯”,、“掠”、“啄”,、“磔”五種,,而“永字八法”系列書論所特有的關于筆勢的名目,如“馭”,、“”,、“鱗”三種也在《九勢》中出現(xiàn)。下面就這八種點畫,、筆勢名目在書論中的分布狀況作簡要分析,。 第一,關于“啄”,?!白摹痹跁撝凶钤缬脕肀憩F(xiàn)鳥啄的動態(tài),如傳梁武帝《草書狀》中“抽如雉啄,,點如兔擲,。”[27]在“永字八法”系列書論中,,“啄”基本已經(jīng)固定為一種點畫,、筆勢名目,如傳唐太宗《筆法訣》中的“啄須臥筆而疾罨”,。[28]
日期:[ 2016-04-22 ] 閱讀:31582